-
由上海乘飛機返港,空中服務員遞來一份名為《生命時報》的報章。順手翻閱,愈看愈被該報的內容吸引。頭版是〈醫者茶座〉專欄中,記載中國工程院院士、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名譽院長郭應祿先生,感念其恩師吳階平院士的種種,由醫入情的文章,香港報章少見。
再翻閱,有〈敬佑生命 榮耀醫者〉欄目,兩頁內容集中報道內地省市醫療的人與事,是為醫者打氣篇;再來是〈健康管理〉專頁,是次專題報道,記者親訪比利時,就該國推出「放學後運動卡」的實錄,作出較深入的分析。原來,比利時學生功課不多,為免學生下課後只埋首上網,因此由政府、學校和社區運動俱樂部三方合作,提供各項球類、游泳、滑冰……乃至瑜伽等活動,讓學生參加,費用極低,不但可將參與的記錄積存,計入學業評估,更有特別獎勵,自計畫開展以來,學童自由參與運動者日眾,對香港的教育同工而言,自有啟發。
〈生活起居〉欄,由大學醫學教授教導讀者如何護脊腰,對常感腰痠背痛的教師而言,顯然有用;〈生態環境〉欄,其中一文「新德里垃圾山,明年高過泰姬陵」,對熱愛環保人士而言,發人深省。再下看連續兩篇載錄在〈中醫妙方〉,教讀者醫療與食療的妙方。更難得的是有關「愛情婚姻」、「生兒育女」,都有醫者父母心的精彩撰文,有益世道人心。
〈常備藥箱〉與〈心理門疹〉兩頁,出自受訪醫學專家的意見,有無病痛在身的,都會特别留神;腫瘤防治篇今期談的專題是「息肉癌變風險多大」,生命攸關。這些訊息,讀者自必留神。
看看香港醫學界,能有一份如此用心編寫的《生命時報》刊物?有益於廣大群眾?抑或香港醫學界近年要忙於向市民表達政治立埸,敵我劃界,久而久之,根本無暇本科的專業發展?
作者為國史教育中心校長,長期關注學生全人成長及教學專業發展課題。
何漢權 教育現場